2018 國際台北大師鋼琴藝術節
  • Home
  • About
    • 2018 ITMPF
    • Contact Us
    • Site Map
    • Links
  • Meet the Faculty
    • Boris Berman
    • Michel Béroff
    • Andrei Diev
    • Christopher Hinterhuber
    • Hee-Sung Joo
    • Dorian Leljak
    • Sasha Starcevich
    • Chong-Lim Ng
    • Dan-Wen Wei​
    • Chun-Chieh Yen
    • Star Faculty from Taiwan
  • Events
    • Master Classes and Lectures
    • Star Concert Pianist Competition
    • Concerts >
      • All Star Faculty Concert Program
  • Student Area
    • 2018 List of Active Participants
  • Tickets
  • Sponsor & Volunteer
    • Special Thanks
    • Sponsor us
    • Ways to Volunteer
  • 首頁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2018國際台北大師鋼琴藝術節 >
      • 2017活動回顧:開幕記者會紀實
      • 2017活動回顧:大師班側寫
      • 2017活動回顧:大師雲集音樂會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網站地圖
    • 友善連結
  • 師資陣容
    • 貝爾曼教授
    • 貝羅夫教授
    • 迪亞夫教授
    • 辛特戶柏教授
    • 朱喜晟教授
    • 勒利克教授
    • 黃仲林教授
    • 史塔協維契教授
    • 韋丹文教授
    • 嚴俊傑藝術總監
    • 臺灣鋼琴名家講座
  • 活動總覽
    • 大師班與音樂專題講座
    • 超級新星協奏曲選拔比賽
    • 藝術節音樂會 >
      • 大師雲集星光璀璨音樂會​節目
  • 學生專區
    • 2018正式學員入選名單
  • 購票資訊
  • 大師之友
    • 特別感謝
    • 贊助我們
    • 招募志工

2017活動回顧:大師班側寫

鉅細彌遺・如沐春風:
第一屆臺師大國際翡洛嘉鋼琴藝術節大師班側寫

樂樂文化/撰文

翡洛嘉鋼琴藝術節自第一天起,就排滿豐富忙碌的大師班課程,六位名家於每時段同時教授三十五位正式生,課表按號碼在事前排定,於開幕典禮當天,由學生一一上台抽取號碼牌,對號入座,接著在為期五天的大師班,輪流接受教授各四十五分鐘的個別指導。

對任何一位學鋼琴的學子來說,接受大師一對一的親自指導,那種鉅細彌遺的解惑感,以及感受大師級巨星如沐春風的典範,都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價值,機會一堂難求,更何況是這麼多位大師通通請到您的跟前。

樂樂文化為了記載這樣難得近距離一對一的大師級授課,特別派出多位觀察員,分別觀察每位教授的授課模式,發現這些傳奇名師們的確在教學上的獨到之處是無法複製的。由於課程多達一百八十堂,加上時間安排的關係,恕我們無法一一聆賞所有大師班,僅能就部分進行觀察記錄如下。

指導教授:芙瑞德
上課學員:許立芸


十八歲的許立芸演奏小約翰.史特勞斯膾炙人口的輕歌劇作品《蝙蝠》,採用葛林菲爾德鋼琴改編版本。教授誇讚立芸已將這首曲子相當困難的技巧都克服了,非常優秀。所以更著重於帶領立芸呈現此宮廷圓舞曲中的舞動樂感,與輝煌四射的音色反其道而行,帶著立芸呈現輕巧、甜美、溫柔優雅的音色,並畫出樂句不同的層次效果,使重複的樂段因為細膩而迷人的戲劇效果,不使聽眾感覺膩。
Picture
當學員在修正過程因為有些緊張而表達不盡完美,芙瑞德教授一邊指導也一邊觀察學生的吸收狀態,透過鼓勵與稱讚,給予學生堅定的信任來協助學生克服技巧上的困難,展現出音樂中完全不同的風貌。「當你演奏時如同歌唱!」(Sing while you play!),芙瑞德教授向立芸解釋這首充滿愛的樂曲,描述維也納人的氣質:非常有禮貌、講話會面帶微笑,來幫助學生想像彈奏時的情緒與畫面,讓學生明白彈琴就如同歌唱一般美妙。

Picture

指導教授:芙瑞德
上課學員:梁詠惠


詠惠曾經得過省賽冠軍與市交協奏曲冠軍,上課曲目為柴可夫斯基《大奏鳴曲》。這是一首非常華麗且輝煌的奏鳴曲,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總讓人感受到有股澎派與激憤,但是又很憂鬱內斂的樂思。

從詠惠的音樂可聽得出來她對音樂的熱情,與內涵的基本理解,還有技術的絕對完整性。芙瑞德用管絃樂的概念解說柴可夫斯基此曲,把鋼琴奏鳴曲比喻成樂團與鋼琴,就會清楚地知道主題與樂句走向。

指導教授:嚴俊傑
上課學員:潘致允


曾獲得全國音樂比賽第一名的潘致允,學員所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《第二號鋼琴奏鳴曲》,演奏充滿力度,相對的嚴俊傑老師則親自示範樂曲中溫柔的面向:眼淚,並藉由作曲家第一號雙鋼琴組曲的表達手法來類比、明證,鼓勵學生應該在練習單一曲目之餘,也多聽作曲家其他的作品來交互進行詮釋的比對與啟發。

除此之外樂曲中著名的鐘聲效果,嚴老師則是以教堂鐘聲為實境模擬,鼓勵學生踩下踏板產生的效果,要如同現場是聽不清、混在一起的感覺,這與古典樂派聲音不能混雜有全然不同的目的。由於此鋼琴奏鳴曲技巧困難,且有相當多強音樂段,藉由不同層次的切入,帶領學生在演奏時如何轉移到聽眾的角度來思考,使落差的樂段能讓聆賞者有聽覺上的休息。
Picture

Picture
指導教授:嚴俊傑
上課學員:李允安


正於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就讀的二十三歲李允安,帶來李斯特《波蘭舞曲》,這首歌曲相較於李斯特其他作品,較為晦澀冗長、不好克服,往往成為學生練習時半途而廢的樂曲。嚴老師以歷史的角度來和學生一起思考,作曲家創作此曲所經歷的生命歷程,並由《波蘭舞曲》這個曲風出發,來模擬李斯特創作的動機與目的,或許與蕭邦有關。引導學生將自己放在作曲家的角色去出發,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去深度探索。
此曲經由老師的調整,透過將碎落的斷句拉長、並找出伴奏節奏上的掙扎點,讓原本灰暗的曲風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,最後老師也鼓勵學生有自信去呈現心中理想的樂念。

指導教授:內米羅夫斯基
上課學員:Nathan Lee

內米羅夫斯基教授是法國鋼琴家,也是現今國際公認最為傑出的鋼琴教學名家之一,他帶領已是Young Concert Artist最年輕經紀約的15歲鋼琴家Nathan Lee彈奏貝多芬第十二號鋼琴奏鳴曲之葬禮樂章。此刻發生了音樂中最微妙也最動人的時刻:師生兩人進入只用純粹音樂/音色溝通的模式,或唱或示範演奏、或音色轉換的交流,都藉由心有靈犀地聆聽彼此的琴音來不斷修正,達到近似完美的目的。
Picture
最特別的是,在課堂結束的尾聲,內米羅夫斯基教授與芙瑞德教授都問了學生相同問題:「你喜歡這樣的詮釋方式嗎?」然後非常欣喜的得到正面的回覆,就像互相鼓舞一般,但也完全出自對眼前這位小音樂家的尊重。

Picture
指導教授:內米羅夫斯基
上課學員:潘致允


潘致允曾得過全國音樂比賽第一名,他的力度聲音是全開的,很有爆發力。他彈奏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奏鳴曲(Op. 36)之第一樂章。老師說俄國的音樂必須了解他們的宗教與文化歷史,在複雜的和聲上找出音樂線條與走向,還有音色層次變化。

舉例蕭邦《冬風》練習曲(Op. 25, No. 11)快板開始前兩小節是一片式,旋律在左手的上升部,右手要練到一大串音群掃過,並闡述在國際比賽是否獲獎,音色的質感非常重要。

​指導教授:拉葉卡利歐
上課學員:Nathan Lee


Nathan的大師班總是座無虛席,畢竟他已是著名Young Concert Artists經紀公司簽約小鋼琴家,獲獎無數。看其彈琴會讓觀眾隨著他的表情沉浸其中。Nathan準備了貝多芬協奏曲。拉葉卡利歐老師在要求收尾的力度重心、語法、倚音、voicing上講解詳細,甚至連在音群漸強上,都要仔細注意從哪一個點開始做漸強。
Picture
拉葉卡利歐並比喻貝多芬與莫札特在處理上的差異,貝多芬的休止符有休息的感覺,有個地方是三度的震音,要能非常清晰地聽到F音的voicing,所以從指法設計上描述透徹。拉葉卡利歐也表示手型的角度跟肢體重心有很大的關聯,並舉例了貝多芬第二號奏鳴曲開頭主題,還有蕭邦第六首練習曲(Op. 25),哪些地方不用手臂有輕巧感,多音群要分組,然後設計指法,轉指要找到中心才能把音彈平均,並注意非常的小心使用踏板。

Picture

​指導教授:羅文濤
上課學員:邱柏翰


就讀高雄中學的邱柏翰演奏李斯特的第二號《匈牙利狂想曲》,基本技術非常棒,條件很好,彈完之後就連羅文濤老師也拍手說「Bravo」。

裝飾奏部分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版本,羅文濤解釋這首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,是帶點隨想的,所以音色、轉折、平衡聲部、明暗都很重要。由於音樂富有吉卜賽元素,羅文濤開玩笑說匈牙利的東西不要太誠實,要給聽眾驚喜。特別是羅文濤對於音樂層次的變化講解的非常細緻。

指導教授:培利
上課學員:張博翔


目前就讀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的張博翔,原已師從培利教授,他所演奏的蕭邦敘事曲(Op.52, No.4),音樂自然優美,培利總是用歌唱性的方式指導,讓博翔的蕭邦詮譯就像在仙境般的美麗世界般。

培利之所以成為當代鋼琴界的傳奇名師,從他教導的段落音色、踏板使用等等環節,可見其細膩層面。
Picture

總結

此次應邀來台的教授們都非常注重演奏者詮釋時的音色、質感、變化與想像力,也高度要求樂句走向,聲部平衡,還有作曲家的原意,包含每個記號每個術語,作曲家的生平,風格,創作時代的背景時事等。老師們總強調必需絕對正確的使用踏板,還要學員自己用耳朵仔細聆聽所彈奏的音樂。

每天大師班結束後,外頭天色已黑,回想讓人感動的畫面之一,仍是這幾位貴為國際級,卻十分謙遜親切的大師們,在教導時仍如此尊重晚輩對音樂的想法,才能造就下一代超越前人的高度。音樂節將近尾聲,但儘管隔音不好的教室隨時傳來隔壁教學中的轟轟琴聲,儘管椅子隨著演奏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響,卻一點也不影響師生間共同沈浸在音樂中情緒,所有的雜音就在大師班中與世隔絕。
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.
  • Home
  • About
    • 2018 ITMPF
    • Contact Us
    • Site Map
    • Links
  • Meet the Faculty
    • Boris Berman
    • Michel Béroff
    • Andrei Diev
    • Christopher Hinterhuber
    • Hee-Sung Joo
    • Dorian Leljak
    • Sasha Starcevich
    • Chong-Lim Ng
    • Dan-Wen Wei​
    • Chun-Chieh Yen
    • Star Faculty from Taiwan
  • Events
    • Master Classes and Lectures
    • Star Concert Pianist Competition
    • Concerts >
      • All Star Faculty Concert Program
  • Student Area
    • 2018 List of Active Participants
  • Tickets
  • Sponsor & Volunteer
    • Special Thanks
    • Sponsor us
    • Ways to Volunteer
  • 首頁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2018國際台北大師鋼琴藝術節 >
      • 2017活動回顧:開幕記者會紀實
      • 2017活動回顧:大師班側寫
      • 2017活動回顧:大師雲集音樂會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網站地圖
    • 友善連結
  • 師資陣容
    • 貝爾曼教授
    • 貝羅夫教授
    • 迪亞夫教授
    • 辛特戶柏教授
    • 朱喜晟教授
    • 勒利克教授
    • 黃仲林教授
    • 史塔協維契教授
    • 韋丹文教授
    • 嚴俊傑藝術總監
    • 臺灣鋼琴名家講座
  • 活動總覽
    • 大師班與音樂專題講座
    • 超級新星協奏曲選拔比賽
    • 藝術節音樂會 >
      • 大師雲集星光璀璨音樂會​節目
  • 學生專區
    • 2018正式學員入選名單
  • 購票資訊
  • 大師之友
    • 特別感謝
    • 贊助我們
    • 招募志工